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 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另外,浓雾天气压比较低,人会产生一种烦躁的感觉,血压自然会有所增高。再一方面雾天往往气温较低,一些高血压、冠心 病患者从温暖的室内突然走到寒冷的室外,血管热胀冷缩,也可使血压升高,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的发生。所以心脑血病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小心应对
专家指出,持续大雾天对人的心理和身体都有影响,从心理上说,大雾天会给人造成沉闷、压抑的感受,会刺激或者加剧心理抑郁的状态。此外,由于雾天光线较弱及导致的低气压,有些人在雾天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的现象。
雾霾天气,危害的不仅仅是自己了,现在不注重气候改善,子孙后代怎么办?
南宁晴天和雾霾天对比
看看西方国家是怎么斗霾的
1952年伦敦“大雾霾”,街头警察戴着口罩执勤。
英语中,雾霾一词是“Smog”,由烟(somke)和雾(fog)组合而成。这个词产生的背景是,在上世纪50年代也就是西方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的后半段,工业废气、家庭燃煤烟尘再加上开始增加的汽车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形成灰黄色烟雾,从而毒雾事件频发:从上世纪30年代的比利时、美国圣路易斯毒雾事件,再到1952年冬天震惊世界的伦敦“大雾霾”造成上万人死亡事件,以及美国洛杉矶、德国鲁尔区“大毒雾”……雾霾笼罩着主要西方国家,对民众的生活、生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影响。
饱受雾霾危害之后,英美德等国家陆续进行斗霾探索,通过各种立法和行政手段,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严格整治污染源头。经过30多年努力,到20世纪90年代末,相关国家陆续消除了雾霾困扰。
目前,中国多地正遭受雾霾围困,通过借鉴西方国家斗霾的成功经验,吸收积极有效的措施,将有助于我们赢得“斗霾战争”胜利。
1952年12月 伦敦9天大雾致1.2万人死亡
?英国
斗霾持续数百年 立法30年见成效
追溯历史,伦敦从14世纪就饱受烟雾困扰。为此,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306年曾下令禁止伦敦居民烧煤。不过,伦敦之后一直都戴着“雾都”的帽子。17世纪,伦敦市政府多次号召市民多种树,以此来吸收烟尘和雾气。
19世纪初,伦敦城区有上百万人烧煤取暖。每到冬天,整个伦敦城就长期被灰蒙蒙的大雾笼罩。那时,人们对于污染加重大雾还没有很深的认识,多数时候将其归咎于老天爷。但是,1879年冬天的大雾让伦敦人真正认真对待起这种坏天气:从1879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整整4个月,伦敦都大雾弥漫,见不到一点阳光。但是,在工业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伦敦的大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空气污染问题不断积累,最终在20世纪中期大爆发。
悲剧发生在1952年的冬天。从12月5日开始,逆温层笼罩伦敦,城市处于高气压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气流动均停止,寂静无风。
伦敦多数居民仍在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则分布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没有经过任何过滤措施,统统排放到了空气中。这些有毒物质在城市上空蓄积,粉尘表面大量吸附水,从而引发大雾,整个伦敦都被吞没: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必须打开大灯;很多人出门之后,无法看清面前的道路,只能扶着街边的墙壁,慢慢挪动;众多的公共设施被迫暂停开放,很多学校宣布停课;老人和孩子被要求尽量少出门。即使这样,“毒雾”最终造成令人震惊的结果: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整个城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持续9天的大雾消散之后,官方最终的统计数字是1.2万人死亡。
这一事件引发英国社会极度震惊,最终推动治理空气污染法案的出台:1956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清洁空气法”,1956年正式生效。
这一法案规定,英格兰首相和地方行政长官以及苏格兰卫生部门负责人对于法案的实施效果负有直接责任。法案规定多项清洁空气的措施,其中包括:从源头上降低空气污染,特别是在伦敦等多个城市设立“烟尘控制区”,在“烟尘控制区”内,所有的居民取暖、火力发电以及其他工业用煤必须使用无烟煤,以此来降低空气中的烟尘和有毒物质。此外,英国政府开始将大型火力发电站从市区和郊区搬离,一些产生污染的化工、制造工厂也被要求迁移甚至关停。
有评论认为,1956年“清洁空气法”成为英国保护环境历史上的里程碑。从此之后,英国工业的发展开始遵循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发展模式。虽然之后的十几年里,伦敦还是多次遭受雾霾困扰,但是总体来说,这种坏天气出现频率是在不断呈下降趋势。治理空气污染逐渐延伸到消除整个工业发展中的污染。效果慢慢显现出来:曾因河水污染严重而无法存活的鱼虾,又重新出现在泰晤士河里,整条河开始变清了;一直灰蒙蒙的白金汉宫和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终于在阳光下散发耀眼的光芒。到了上世纪80年代,伦敦逐渐摆脱“雾都”的称号,令人恐惧的“雾霾”基本消失。
1985年1月 鲁尔区多数工厂停产学校停课
?德国
工业重镇污染严重 百项清洁法案显威
莱茵河畔的鲁尔区,是德国著名煤矿工业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当地的炼焦厂、钢铁厂和电厂排出的废气远远高于德国其他的地区。二战之后,属于联邦德国的鲁尔区迎来工业大发展,整个区域的污染排放有增无减。该区内的莱茵河弥漫恶臭,两岸森林遭受酸雨之害,空气中则满是烟尘。
1985年1月,鲁尔区爆发了一次类似伦敦“1952年大雾霾”的恶劣天气:短短5天时间里,这一区域内的死亡率上升了10%。政府被迫发出恶劣天气预警,多数工厂被迫停产,几乎所有学校不得不停课。此外,政府首次颁布汽车禁行令。
这一事件最终导致德国联邦政府重视空气质量管理,开始对鲁尔工业区发电厂、工业企业等实施大规模减排改造,关停很多污染物排放超标工厂。到20世纪80年代末,鲁尔区正式结束工业生产,向文化产业园转型。
德国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三大战略:一是制定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污染防治方案;二是用技术等手段限制污染物排放,包括关停污染源、促进能源转型和研发空气清洁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三是完善监管机制。针对具体污染物,比如汽车尾气等,给出排放上限。
据统计,德国颁布的空气清洁法案多达上百项。最终,鲁尔区的空气质量与德国其他区域一样都得到了根本改善。
1954年10月 洛杉矶市陷入停摆一个月
?美国
设立详细检测指标 全面控制污染排放
在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中,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美国东部、中北部和西部的工业地区出现严重污染带来的困扰,其中“毒雾”事件频发。比如,1948年10月,在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市,持续的雾霾天气最终夺取20多人的生命,有600多人住院治疗,上千人感到身体不适;1953年11月,雾霾造成纽约市260人死亡;1954年10月,雾霾让整个洛杉矶市陷入停摆,学校停课,工厂关闭,交通受阻,这种情况整整持续了一个月;1963年、1966年,纽约市多次爆发雾霾天气,总共造成近400人死亡。
1963年,美国政府向雾霾宣战,全国首部“清洁空气法案”得到议会通过。40多年间,这项法案在实施中历经四次修正,得到不断完善。法案在实施过程中首创多项空气检测和治理措施,最终促进美国空气质量的改善。根据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美环保署把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不达标”、“达标”、“无法分类”3种,PM2.5数据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环境空气指标之一。这个检测标准是美国环保署在1997年7月率先提出的,并将其作为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之后在2006年对标准进行完善,实现对全国环境空气质量24小时监测,并在政府官网上公布当天PM2.5监控结果和次日的预报数据。民众可随时查询自己所在地的空气质量指数、实时状况、PM2.5值和臭氧监测数据等。
此外,美国环保署还对臭氧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进行全面监测。
延伸阅读
北纬36度他们和济南一起战斗
近期,中国多个城市受雾霾侵扰,地处东经117度、北纬36度的济南也深处之中。以济南为起点,绕全球一周,可发现多个大城市处在北纬36度线上,有些城市与济南一样,面临雾霾困扰。
从济南往西,沿着北纬36度,在国内依次有以下大城市:甘肃兰州、青海西宁。其中,兰州近期已多次发生雾霾天气。据《兰州晨报》报道,兰州在国家环保部11月5日公布的全国120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排名中倒数第一。而地处高原的西宁市,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拥有蓝天白云。
沿着北纬36度,继续西行来到西亚国家,其中经过伊朗首都德黑兰。2013年1月3日,德黑兰市政府宣布,由于近期空气污染严重危害民众健康,市政府决定,1月4日至5日期间,除医院、银行等部门正常运转外,德黑兰学校全部停课、企业停止运转、各政府部门停止办公。据伊朗专家分析,造成德黑兰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是汽车排放出的大量有毒尾气,过旧的汽车和质量低下的燃油成为污染增加的主要原因。
从德黑兰再往西,沿着北纬36度,越过战火不断的伊拉克摩苏尔、叙利亚阿勒颇,就进入地中海,经过希腊的一些小岛、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这些处于地中海边的城市有着蓝天白云,见不到雾霾。
越过大西洋,来到美国东海岸。从东往西的大城市有田纳西州首府纳什维尔、俄克拉荷马州首府俄克拉荷马城、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除拉斯维加斯遭受风沙的困扰之外,其他两个城市很少见雾霾。离开美国之后,北纬36度再次在海水中穿行,这次是浩瀚的太平洋。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后,重回东半球,北纬36度穿过日本、韩国。北纬35度多的东京,曾发生多起化学烟雾事件,经严格治理,现在是世界最清洁的大都市之一。
各国在治理中,最重要的还是关闭燃煤发电等。
法定投诉举报热线
消费者投诉热线 12315
价格投诉热线 12358
质量投诉 12365
环保投诉 12369
税务投诉 12366
公共卫生监督 12320
市长热线 12366
法律援助 12351
妇女维权 12338
民工维权 12333
省份:
北京
天津
上海
港澳台
河北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延边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山西省 湖南省 河南省 广东省 湖北省 广西区 海南省 四川省 重庆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区 新疆区 |
Copyright 2008-2030 凡中科技版权所有 (郑重提醒:交易请注意证件齐全,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举报投诉邮箱: 2201066608@qq.com
|